8月11日,爱奇艺、优酷、腾讯三大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、华策影视等六大影视公司共同发布声明,表示将抑制不合理片酬,明确演员的总片酬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人民币。屡降不下的演员片酬再次成为舆论热点。
“天价”片酬,喊降声一片
8月11日的声明中表示,演员总片酬不能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%,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%,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(含税)不能超过100万人民币,其总片酬(含税)最高不超过5000万人民币。随后,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、横店影视产业协会、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也纷纷响应。
一个演员一部戏拿走一个亿的片酬,在眼下的影视圈并不罕见,直接导致影视生产其他环节偷工减料,影视作品水准大幅下滑。面对“毒瘤”,官方曾多次亮剑。
2016年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通报中就提到,要遏制明星“天价”片酬。去年,四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》,要求将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。今年6月,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《通知》,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、“阴阳合同”、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。
多次“围剿”,片酬依然野蛮生长。据从业人员透露,这三年一线流量明星价格少则翻了2倍,最多的涨到10倍。
制作方和播出方驳斥了“天价片酬”是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”的说法。江苏中天龙投资集团董事长隆晓辉指出,明星片酬的虚高在这几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它完全背离了影视剧应有的市场规律。一家省级电视台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无奈地表示,天价片酬抬高了电视剧的购片价格,现在不少台是“赔钱赚吆喝”。爱奇艺的CEO龚宇在论坛上说:“这个行业所有人,包括平台、制作方都在抱怨片酬有多高。热点新闻总是暴露一些数字,其实根本不是行业最高的,还有更高的。”意指某些演员片酬之天价,比报道出来的数字更可怕。
粗暴逻辑,严重影响剧作质量
“头部剧”“流量小生”“流量小花”……这些频频冒出的新名词,折射的正是影视圈的流量导向。赚钱过于容易,不看演技看颜值的粗暴逻辑,让明星拿着“天价”片酬却职业失德。
南京市话剧团演员马军勤,曾在《潜伏》里扮演站长夫人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拍戏至今,她亲身感受了影视圈生态40年的变化:过去演一个戏,剧组的演员都要下生活反复讨论剧本,现在这样的情况少了;过去二三十个演员,剧组包一辆车就可以送到片场,现在都要专门的保姆车,甚至在一部大导演的电影拍摄现场,出现了100多辆演员车的壮观景象;过去演对手戏前,演员会互相商量怎么演,现在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替身。马军勤说,自己在和一位很红的演员演对手戏时,对方竟然让服装助理穿着戏服上阵,自己则在一旁若无其事地玩电子产品。
马军勤回忆,她最早拍戏只有1-3块不等的“床板补助费”。1979年,她拍摄第一部电影,因为太瘦,剧组给她申请一个月12块的营养费,还是专门打报告给厂长特批的。“市场化对影视业来说是好事,但是演员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,放弃对艺术质量的追求。”马军勤痛斥流量明星“不比演技比待遇”的价值观,背不出台词不觉得丢脸,看到其他演员待遇高过自己,立马让经纪公司跟剧组交涉。在她看来,频频被曝光的面瘫式表演、不背台词滥用替身、抠图演出等恶劣行为,严重透支了影视业的潜力。
江苏一位制片人认为,相比较于片酬的数字高低,更应重视片酬与成本的占比。“现在很多剧,演员的总片酬已经高达制作总成本的60%-70%。”如果是投资总额本身就不大的剧,被主演拿走一两个亿之后,也就意味着分配给编剧、布景、特效、配音等其他工种的费用只能降低,最终让剧作的水准大大下降。
资本作祟,精品生产供给侧不足
在影视策划人谭飞看来,书本文化的没落,和对“速食”的向往,让演员成了这个时代最昂贵的娱乐载体。
“天价片酬是整个行业的问题。”慈文传媒副总裁、首席品牌官赵斌说。慈文这两年出品了《花千骨》《老九门》《楚乔传》等热播剧集,都启用了一线演员,但是总片酬均控制在制作总成本的40%以下。“演员本身是愿意演好戏的,甚至为了一个好角色做出让步、自降身价。”赵斌说。
有一种情况客观存在,那就是外行人携带资本热钱大量涌入影视行业,很多影视制作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转型来的。阔气的“煤老板”助长了天价片酬的滋生,也为此自食恶果。
记者注意到,在这次的抵制行动中,被视为始作俑者的视频网站也发了声。过去,在电视台为主导的购片体系中,“天花板”让天价片酬并不多见。但这几年随着视频网站的入局,争抢头部资源成了资本的较量。甚至电视剧还没开拍,视频网站就已经提前预购了,演员的流量,常常决定了预购片的购买价格。
“既然有人为此买单,那就证明平台能通过其他方式把高成本消化掉。”隆晓辉认为,通过广告已经无法消化高价网络剧的成本,背后运作的还是资本,“羊毛出在猪身上,狗来买单”,就是说,“我要争在中国视频网站的霸主地位”,这个地位的价值远远大于我在一个单项项目中的营收。
这次的限价能否产生良性影响,落实才是关键所在。即使表面的片酬降了,明星还可以通过分红、入股等多种其他形式获利,如何监管也是难点。不少从业人员还呼吁,收视率、点击量、电影票房造假,制作发行垄断,宣发恶意竞争,乃至金融资本将影视作品工具化等现象同样需要引起重视。
从“天价”片酬透视影视圈畸形生态,赵斌认为,精品生产供给侧不足是导致高片酬出现的根本原因。有了好故事,就不会简单地复制“爆款”;好作品多了,培育的好演员数量必然也随之增多,从“流量导向”转变为“品质导向”是当务之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