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九
八十一笔描完 春暖花开
古时数九寒天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节,由于保暖措施有限,古人常常对严冬心生畏惧。为了燃起人们对抗严寒的斗志,同时表达对春天的期盼,民间逐渐形成了在家中贴绘“九九消寒图”的习俗。
九九消寒图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日历,它通常是在一张纸上绘制,上面有比较明显的9个单元,分别表示“一九”“二九”“三九”等9个九天。
在古人看来,九九消寒图更是集娱乐、教育、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涂鸦玩具。最早在元代,是画梅消寒,在纸上画素梅一枝,花八十一朵,从冬至日起,每日染红一朵,花涂满则寒消。
明代开始,文字版的消寒图最受欢迎,一般选取九个九笔字,常用的有:亭(庭)、前、垂、柳、珍、重、待、春、风;也有的地方选用:雁、南、飞、柳、芽、茂、便、是、春。九个字的繁体笔画每字九笔,每天描一笔,九九八十一笔描完,正好是严冬过去,春暖花开之时。
冰嬉
足看铁底鞋 一步恒数丈
滑雪、溜冰、坐冰槎,拉雪橇,打冰球……这些冰上活动,古人称为“冰嬉”。
早在宋代,冰嬉就成皇家冬天娱乐项目,清代皇家还设有专门的冰嬉检阅仪式。道光皇帝在今北海公园和中南海一带看冰嬉活动时曾写下过《观嬉冰》诗:“太液开冬景,风光入望清……”
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,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。康熙年间李声振在《百戏竹枝词》中写道:“捷足行看健步纷,寒流趁冻雪花春。铁鞋踏破奔驰甚,悔作银河冰上人。”注曰:“足看铁底鞋,一步恒数丈,行冰上,兼有能格斗跳舞者,都门入冬,城河最多。”
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“滑擦”条亦称:寒冬之时,“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,群聚滑擦(即滑冰)”。《帝京岁时纪胜补笺》中说:“什刹海、护城河冰上蹴鞠,则皆民人练习者。”由此可见,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。
赏雪
豪贵之家 遇雪即开筵
从宋代开始,赏雪作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,逐渐见于文献记载。宋人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就说:“豪贵之家,遇雪即开筵。”南宋临安人除在家中开筵邀朋友赏玩之外,又喜在西湖“玩雪船”。
古代戏曲中,也常有赏雪的情节,比如元人张国宾的《相国寺公孙合汗衫》杂剧,就是以赏雪开端。南京富户张员外与妻、儿、儿媳同在看街楼赏玩雪景,楼内设果桌,陈茶点,置羔羊美酒,楼外是好一场瑞雪。
古代的文人雅士也常借赏玩雪景构思诗章、挥毫泼墨,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。在古人留下的赏雪佳篇中,最著名的当属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中所记的《湖心亭看雪》:“独往湖心亭看雪。雾凇沆砀,天与云、与山、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”
与张岱笔下的“明时雪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《江雪》,他描写的“唐时雪”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,同样脍炙人口。
探梅
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
在中国文化中,梅与松、竹并称“岁寒三友”。梅花品行高洁,与兰、竹、菊并称“四君子”,多少追求人生文化意趣的人们,引梅花为挚友。
宋人曾几喜欢雪后折梅放置灯下,万物凋零的冬天,有梅花自雪中来,可谓清新养眼:“窗前数枝逾静好,园林一雪碧清新”。
宋人卢梅坡“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”,清绝,风雅,妙不可言。大诗人陆游曾为“梅花醉十年”,清代画家恽寿平曾“踏遍梅花带月归”。
古人以“花是将开未开好”,即以梅花含苞待放之时为佳,故名“探梅”。“探梅”时节,天气犹寒,最美是踏雪寻梅,看寒梅风中凌霜傲雪。踏雪寻梅,雪与梅相互交映,可谓诗情画意,彰显出风情与雅致。
虽然冬季漫长,苦寒无边,但在文人骚客的笔下,枯岭飞雪,寒江野渡,笠翁独钓,一梅幽香,更是诗情画意的不竭灵感,这种浪漫主义已融入了他们的日常。新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