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开独居老人的门 窥见“一个观众的剧场”

他在笑,和所有被簇拥在全家福中央的老人一样。一身蓝色中山装扣得紧紧的,乐呵呵地看向镜头。左右围着三位小辈,满脸喜气。
他叫肖德全,是名孤寡老人。他身边是三位志愿者,十余年来悉心照料他。当肖老获得了一个免费照相的机会时,他第一时间拨通电话告诉他们说:“我没有亲人,你们和我拍个全家福吧。”
这些志愿者来自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的公益项目“一个观众的剧场”,13年来为高龄独居老人上门表演节目。
记者跟随志愿者去探望了几位老人。敲开一扇扇少被叩响的门,一窥那个紧锁在门后的世界。
走进空巢老人的家 哪怕聊聊天也好
牛香芝家住六三零大院的4楼。
“痛,痛得不想下楼。”73岁的她患有类风湿、腰椎间盘突出等病,“屋子里都是药”。坐在沙发上须再加一个海绵垫,如果姿势不对,就疼得心慌。
一公里外的文韵苑,宋华根老人住在六楼。69岁的他患有小儿麻痹症,两腿伸不直。他扶着楼梯慢慢下楼,蹬三轮车去买菜,一次性买一大袋豌豆冻在冰箱里慢慢吃。儿子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回来看看。
牛香芝、宋华根住的永丰路一带,分布着不少老旧工厂生活区、农转非小区,里面住着成百上千这样的独居老人。
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成立于2011年。为了帮助社区的困难群体,爱有戏最初的措施是发起捐赠,但随即意识到老旧院落的社会问题是系统性的,个案帮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。于是,爱有戏将工作策略转向创造社会连接,通过组织居民共同参与扶危济困,把“生人社会”变回“熟人社会”。
经过摸索,爱有戏建立起“一个观众的剧场”,动员志愿者走进空巢老人的家,以文艺表演和聊天陪伴的形式,推动关怀老人和邻里互助。
志愿者主力是大妈们,有才艺,有干劲,由社工带领着她们到老人家中表演。有的老人不喜欢表演,摆摆手请志愿者坐在沙发上,“就聊聊天嘛”。
志愿者一次次去,他们渐渐把心里话讲出来,屋里什么情况,老伴哪年走的,娃娃又咋样,越说越亲。
哪怕观众只有一个人 也绝不马马虎虎
今年72岁的杨晓清,是“一个观众的剧场”最早的志愿者,从2011年做到现在。
十几年前,爱好文艺的杨晓清刚退休,去参与社区敬老院的义演,面对挤得满满当当的老人,她才意识到,“他们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文艺”。
她偶然认识了爱有戏的创始人刘飞,后者向她提议:“很多老人一天到黑在屋头蜷起,你要不要上门为他们表演?”
社区向杨晓清推荐了一位老大爷,叫肖青云。第一次上门,肖青云把志愿者往外赶:“你们是来作秀的!”他不相信陌生人会来帮助他。
杨晓清一次又一次去,嘘寒问暖,了解到肖青云和60多岁、有重度智力障碍的女儿一起住,怕女儿受气,他在妻子早年去世后没有再婚。
女儿生活不能自理,肖青云成天忧心忡忡:“我要是先死了,她咋办?”
肖青云快90岁了,每天锻炼身体,盼着自己活得比女儿长。
杨晓清表演节目,肖大姐毫无反应。肖青云说:“她就是这样的。”
杨晓清坐在床边拉着肖大姐的手,一字一句教唱《小燕子穿花衣》,肖大姐起初不理会,后来口齿不清地跟着学。花了几十分钟,终于有了调子。后来,又教她唱《世上只有爸爸好》,她扭捏起来,脸上少有地露出笑容。这以后,每周去肖家,肖大姐都有明显变化。
2012年,杨晓清和肖家父女的故事登上了央视公益节目《梦想合唱团》,节目组邀请杨晓清和肖青云前往北京录节目。
从北京回来,杨晓清又去肖家。肖青云高兴地说:“我女儿的变化越来越大,会抹桌子、洗碗、扫地了。”
2019年,肖青云带着欣慰离开了人世。
爱在传承
成都的固定志愿者已发展到2000多人
许多志愿者时间富余,经济也算充裕,而72岁的苟永丽是一名“非典型志愿者”。她很忙——给人家上门做保洁,闲暇时收废品卖钱。
在一次文艺表演中,苟永丽认识了杨晓清。杨晓清觉得这个怯生生的大姐很善良,便提出:“我带你去给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吧。”
“我第一次很紧张,但老人很欢迎我,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。 ”苟永丽说。
因为自家屋小,苟永丽晚上收工后,就去马路边排练。没有演出服,她就把做清洁时主人家送给她的旧衣服缝补改造,做成演出用的蓝花背心、红褂子。
十多年来,苟永丽、杨晓清这样的第一批志愿者老了,更多人被吸引过来。
一些年轻志愿者第一次跟她们上门,犹犹豫豫。后来跟朋友讲起来,“嗨呀,屋里那个味道,简直不敢进去……”杨晓清告诉他们,因为老人的腰弯不下去,厕所就刷不干净。下一次上门,这些年轻人就主动帮着刷马桶、拖地、抹灶台。
除了打扫卫生,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。有医学背景的志愿者帮老人量血压、测心率,有本小区居民跑腿代买物品,还有许多大学生、中小学生陪老人下棋、朗诵古诗等。
目前,“一个观众的剧场”在成都的固定志愿者已发展到2000多人。而且作为一种公益创新探索,“一个观众的剧场”被推广至全国各地,目前已走进107个城市、2000多个社区,为上万名老人提供服务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